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产业

收官不落幕!《沧海运河谣》以创新之笔绘就运河文明共生图景

来源:央视网    编辑:Emily     浏览量:
2025-10-15

  10月12日,当大运河的千年脉动与渤海的万顷碧波在沧州大地激荡相拥,大型文化节目《沧海运河谣》在CCTV-3综艺频道迎来收官时刻。

b215b4c9cfe86d3b550aba8638000d68.jpg

  最后一期以“向海图强”为主题,主持人带领留学生深入探寻沧州的河海文化:从黄骅港聆听现代化大港的“时代强音”,到海丰镇触摸“千年海丝”的历史印记;从南川楼与海盐博物馆追溯盐业古今、体验“盐艺新生”的晶莹盐雕,到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做海洋主题剪纸,看红纸翻飞间“纸上浪花”幻化渔家风情;再走进南大港湿地参与“守护湿地”行动,守护大河与海潮孕育的万鸟翔集自然诗篇。留学生们用镜头捕捉河海文明的每一次心跳,让古老智慧与青春视角碰撞交融,最终凝聚成一段展现沧州从运河走向深蓝的国际化短视频,在传递河海沧州澎湃新声中,为整季节目画上圆满句号。


  五重文化密码:在细节里触摸千年文明的温度

  从“江湖吴/无界”的杂技传奇,到“诗经潮音”的诗意流淌,再到“运河武魂”的刚劲绽放、水脉药香”的温润传承与“向海图强”的壮阔胸怀,五期节目以京杭大运河沧州段为锚点,串联起人类文明史上的“人工天河”,用“综艺+纪录片+文艺表演”的创新形态,让千年运河文化在古今对话、中外交融中焕发新生。

2.jpg

  第一重密码,藏在“江湖吴/无界”的杂技传奇里。“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这句俗语是杂技人刻进骨子里的坚守。十三岁少年在软钢丝上反复练习,双眼充血仍咬牙坚持,一句“为家乡为祖国争光”,让杂技不仅是技艺,更成为传承千年的精神图腾。

  第二重密码,流淌在“诗经潮音”的吟唱中。河间府署里小传承人们齐唱的《蒹葭》,唤醒了“活态”传承的河间歌诗;南川老楼内,四位外国留学生演绎改编版《与子同战》,让《秦风・无衣》的豪情跨越国界,在中外文化交融中迸发新的生命力。

  第三重密码,绽放在“运河武魂”的刚劲里。沧州街头藏着无数武林高手,偶遇的大爷一句“会武术的都是高手”,道尽武术之乡的底气;外国留学生跟着小师父扎马步、练招式,在一招一式中触摸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与正气。

  第四重密码,温润在“水脉药香”的传承中,运河水脉里流淌着千年医魂。异邦友人亲尝药膳甘苦、触摸脉象玄妙、感受银针与正骨的刚柔,让这份“医道如川”的智慧跨越文化壁垒。

  第五重密码,激荡在“向海图强”的胸怀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北方起点,沧州曾见漕运码头千帆竞渡、商贾云集;如今,运河智慧与海洋豪迈滋养出现代化国际都市,这座“双世界遗产”之城,正以开放姿态邀请世界共赴河海之约,让文明共鸣跨越国界,绵延不息。

3.jpg


  创新表达见真章: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创新表达,是让沉睡的文化遗产苏醒于当下的关键密钥。《沧海运河谣》跳出传统文化节目的刻板框架,以“综艺+纪录片+文艺表演” 的“三位一体”创新架构,为历史与现代搭建起对话桥梁,而AI技术的赋能,更让这份对话有了生动的“时光见证者”。

4.jpg

  当千年铁狮遇上现代科技,文化传承便有了全新表达。以其为原型打造的AI数字形象,早已超越冰冷的技术符号,化身为承载着文明记忆的“时空向导”。将观众从当下拉入沧州的历史长卷;更在节目不同篇章中灵活“穿越”——带领观众“亲历”街头杂技的惊险绝活、河间歌诗的婉转吟唱、中医问诊的温润传承、武术招式的刚劲利落,也见证漕运码头的千帆竞渡、盐道商旅的络绎往来,时空界限悄然消弭。

5.jpg

  这种创新表达,让原本停留在史料中的文化场景变得可感、可触、可“参与”,也让运河文化、杂技技艺等遗产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真正“活”在了当下观众的视野与心灵之中。


  收官不落幕:以运河为桥,传递文明共生的价值

7.jpg

  五期节目虽已收官,但其承载的文化重量与文明思考,却如运河流水般持续绵延,从未落幕。节目自始至终以运河为精神纽带,将 “文明共生”的理念融入每一处细节。这些细节都在诉说:运河不只是中国的,更是人类共同的“蓝色动脉”——京杭大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人工天河”,虽地处不同地域,却都承载着人类“连接”的渴望,推动着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节目更让观众看见,文化遗产从不是 “落灰的老物件”—— 吴桥杂技从码头撂地技艺蜕变为闪耀国际的现代艺术,中医从传统诊疗发展出适配当代的健康理念,《诗经》从古籍文字化作街头巷尾的鲜活吟诵,这些创新蜕变,皆是文明生生不息的注脚。

6.jpg

  《沧海运河谣》的收官,不是结束,而是文化传播的新开始。当观众跟着节目“走过”运河两岸,触摸过杂技的奇绝、武术的刚劲、中医的温润、《诗经》的诗意与渤海的壮阔,便会读懂:交流与连接塑造了过去,也将指引未来。而这条流淌千年的运河,终将继续以文化为帆,载着人类文明的共鸣,驶向更远的远方。


对话总导演孙滨

  记者:节目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孙滨导演:节目初衷是打破地域局限,把中国沧州大运河放进全球“人工天河”的大故事里。核心是探讨不同文明背景下,人类为何都想到开凿运河?最终想说明,运河不只是工程奇迹,更是全人类共有的“蓝色动脉”,既连接物质,也承载精神,还推动了文明发展、留下了共同记忆。

  记者:独特内容架构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孙滨导演:这种融合纪录片、真人秀与文艺表达的创新结构,灵感来自对当代文化传播的观察。我们不想让纪录片只是单向“讲课”——用真人秀让观众有代入感,用纪录片的深度守住文化内核,再用古今结合的文艺表演提升美感。这套“三位一体”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厚重历史变亲切、好理解、能传播,做到有知识、有乐趣、有美感。

  记者:为何确定“外国学者”为核心参与群体?其价值何在?

  孙滨导演:选择来自世界不同运河城市的外国学者,是为了打造真正的“文明对话”场景。首先他们是“文化的镜子”,用他们熟悉的本国运河文化当参照,能敏锐地发现并解读沧州运河的独特之处和共通价值。其实是作为“文明的翻译”,凭借专业知识,他们能看懂中医、武术等文化的深层逻辑,还能对比找到和本国运河文化的共鸣,实现深度文化的传递。另外他们既是专业观察者,也是真诚体验者,视角客观又亲切,能自然搭建起中国故事和世界沟通的桥梁。

  记者:希望给观众传递怎样的核心理念与价值?

  孙滨导演:我们希望通过节目传递三个核心:

  文明共生:运河是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淡化文明间的隔阂,突出不同文化在功能、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通点,展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遗产“活”着:文化遗产不是落灰的老物件,而是还在当下生活里“流动”的活水。用现代、国际化的方式,激活古老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

  连接启迪:不只是让观众了解沧州或中国运河,更希望大家明白:交流与连接塑造了过去,也一定会指引我们共同的未来。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