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 > 人物

“SmallRig在场”对话手机电影导演Max Schlezer | 手机是第三只眼——既在场,又隐身

来源:搜狐    编辑:Emily     浏览量:
2025-10-22

  “法国新浪潮因手持摄影革新,未来主义者曾预言“摄影笔”时代,如今,智能手机正实现这些愿景。掌握历史脉络才能找准创新切口,年轻创作者既要了解传统技法,更要明白:每一次技术迭代,都是重新定义影像可能性的契机。”

  Max Schlezer在“SmallRig在场”这样解释传统创作方式与手机电影融合共生的关系,作为MINA国际手机电影节策展人、创始人,国际移动影像节的推动者、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电影和电视副教授,Max Schlezer始终致力于突破边界,探索手机电影的全方位创作新可能。

  他的社交媒体账号名为“马克斯移动(Max Mobile)”,自称移动故事讲述者和智能手机电影人,Max Schlezer永远喜欢去不同国家生活,从新环境中获取创作灵感,其作品多在新环境中拍摄。

  本次“SmallRig在场”采访中,Max Schlezer分享了他对于手机电影的创作看法,以及如何用智能手机激活全球创作的先锋理念。在他看来,创作的核心是发掘你独特的声音,记录当下发生的真实瞬间,比完美的曝光更重要。


  找准坐标,与电影史流派不谋而合

  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经典电影史往往能为个人创作理念提供支点。无数前辈总结出的创作精华被新生代创作者汲取后……最终都会凝结成一部部带有个人烙印的作品,Max Schlezer就在与前辈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毅然决然深耕手机电影创作。

  在威斯敏斯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Max Schlezer拥有了人生中第一部用诺基亚N6088手机拍摄的电影作品《Max Ketai》,这是其博士课题,该作品堪称Max Schlezer用手机拍电影的先锋实验。

  “Ketai”在日语里是手机的意思,这部电影记录了Max Schlezer在日本边拍电影边探索城市的全过程。初到异国,Max Schlezer总会发现家乡没有的风景,当时正值北半球深秋时节,传统寺庙旁现代高楼拔地而起,樱花树与霓虹灯在特殊光线里交织,不同的城市色调,独特的光影质感。对电影人来说,这些视觉画面太新鲜、太刺激了。

  不过,虽然手机拍摄电影的先锋实验非常新颖,但很多创意没有既定规则束缚,剪辑手法天马行空,最困难的反而是找不到参考坐标。

  为此,Max Schlezer花了整整一年在博士研究中寻找脉络。在他看来,电影创作总要与前人对话,遵循某种学派传统,理解电影史,是创作的根基。直到研究1920年代实验电影流派时,Max Schlezer才发现他的诺基亚实验与该流派的理论不谋而合。当他领悟到维尔托夫的“间隔剪辑”手法的精髓后,剪辑反而行云流水,虽然耗时近两年,最终效果出乎意料。

  抛开内容创作者身份,Max Schlezer是一枚妥妥的技术宅,曾经研究过386机型的早期电脑和DOS系统和命令行操作等。从技术层面来看,那时候连手机素材导入电脑的教程都没有,Max Schlezer既要攻克技术难关,更要构思影像语言,比如大量使用分屏,同时呈现多重画面,甚至分解像素来叙事,最终,整部片子贯彻着“视觉流”的理念。

  这段经历的艰辛不言而喻,SmallRig在场主持人也提问道:“以后还决定继续用这种方式拍摄吗?”,Max Schlezer眼神坚定,言辞果决:“非这种拍摄方式不可,想让我用其他设备?那需要加钱。”


  既在场,又隐身

  电影的力量在于,让你看见并想象,然后通过影片反思自己的生活。电影人往往既是梦想家,

  又是视觉大师。不是所有人都擅长视觉化思考,但电影人能用影像呈现故事,让观众与场景共情,与主题产生联结。

  Max Schlezer始终刻意保持着自己与手机电影的距离,他时刻要求自己既在场,又隐身。正如他所言:“当我们理解这些环境,就能通过电影建立纽带。这种体验可能改变人生,所以‘看见即改变’确实是推动积极变革的核心。”

  而用手机拍摄电影,不仅是移动美学的突破,更在全球掀起了手机创作浪潮,预言了移动媒体影像创作的未来。

  2014年用iPhone拍摄的《科学怪风》(Frankenstorm)是Max Schlezer的第二部长片,这部影片拍摄于2013年。彼时,弗莱肯风暴吹到了泽西海岸,Max Schlezer是莫纳什大学的访问研究员,他冬天去海岸散步时,看见了成堆的废墟,并让学生讲述飓风如何将很多建筑摧毁成了废墟,从而造成生存环境差异,这部电影在新西兰坎特伯雷电视台播出后获得成功,体现了影像的社会影响力。

  坎特伯雷电视台虽然有标准,但更看重议题本身。诚然,这部影片的背景确实存在曝光过度的问题,但当车里的人讲述无家可归时,房子被摧毁,不知道到哪里去,谁还会在意技术瑕疵?用手机拍电影也彻底颠覆了传统导演思维,不再机械执行拍摄,而是用镜头与社区对话,将电影制作人惯有的叙事决定权,真正交还给了故事的主人公们。

  当Max Schlezer与SmallRig在场主持人聊起拍摄期间,印象最为深刻的故事时,Max Schlezer想到了一位幸存者,拍摄结束后,Max Schlezer对她说,“去喝杯咖啡吧,你需要倾诉,她却推辞道:‘该去拍我邻居,他们更需要记录’,整个社区就这样相互扶持,共渡难关。”

  后来,当Max Schlezer在大学放映这部片子时,一位曾任学生,现在在基督城电视台工作的校友说:“Max,必须在这里播!当年坎特伯雷地震后,我们也经历过房屋被贴标签——绿色(可居住)、黄色(待检修)、红色(必须拆除)……虽然标签颜色不同,但全球灾民的经历如此相似。”节目播出后,火爆到被报纸报道,观众要求重播,最后连播了三周。这恰恰证明:通过社交媒体找到真正共鸣的观众才是关键。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Max Schlezer则认为,拍电影最好的手机就是你口袋里的那台。若暂时没有,向朋友借也行。“我们不该陷入必须特定设备才能讲好故事的误区。早期诺基亚因镜头限制,必须贴近拍摄才能获得清晰画面。这种‘近到触手可及’的创作方式,天然造就了沉浸式影像——不是用三脚架远远变焦观察,而是亲身融入事件中心,让观众通过屏幕感受你的感受。”

  从技术上说,内容永远重于画质本身。Max Schlezer给SmallRig在场主持人举了一个例子,当车外天寒地冻,你和讲述者近在咫尺听他们哭诉家园尽毁时,难道可以说:“抱歉,能调个光吗?把车挪一下?这太不尊重了。只要画面里能看清你的脸,就够了。这就要求创作者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在场的同时,适度隐身抽离。”


  手机,口袋里的专属摄影机

  Max Schlezer创办的移动创新互联协会(MINA),仅用手机或智能手机制作的电影,被称为南半球运行时间最长的智能手机电影节,在南半球,已经进入了第14个年头。

  过去14年间,Max Schlezer通过创办智能手机电影节,持续激励新一代内容创作者与影像叙事者,并表彰其杰出作品。他一直深耕社区协作与新兴媒介形态研究,探索叙事艺术如何重塑社会图景。

  10月24日至29日,乐其创新SmallRig与MINA(移动创新互联协会)联合主办的第14届MINA国际手机电影节(14th International Smartphone Film Festival)即将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本届国际手机电影节旨在推动智能手机影像技术与创意表达的深度融合,为全球创作者搭建交流平台,探索移动影像艺术的更多可能性。

  如今,很多创作者都将手机视为口袋里的专属摄影机。根据Max Schlezer的观察,在某些场景中,最有趣的永远是用手机拍电影这件事本身,用智能手机拍摄于传统摄像机比,真正的优势在于,可以在狭小的空间内完成拍摄,手机加上斯莫格兔笼,可以给创作者带来稳定的画面,ND滤镜像给手机带上墨镜一样,这些工具都将智能手机推向专业设备的方式,开拓了全新的创作维度。

  随着手机电影发展至今,全球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手机电影节,并形成了独特的手机电影生态圈,相关社区、线上社群紧密相连。Max Schlezer认为这真的很有趣,很多创作者都在电影节的推动下做一些探索,比如纪录片、实验性抽象电影制作,全方位突破创作边界,这将会提升了整个手机电影的水平。

  Max Schlezer的目的是为世界各地的智能手机电影制作人提供一个交汇点,“我们聚在一起讨论行业动态,最新趋势是什么,我们要去这个领域走向何方,激烈的探讨互动推动整个社区氛围非常开放。”

  与此同时,线上空间同样极具启发性。虽然内容创作者仍在努力理解这些算法机制的运行逻辑,但已有许多创新实验正在进行。尤其让Max Schlezer感到振奋的是,在国际影像文化周上,研究机构正式成立,“全球影像生态计划”将切实推动相关议题的探索,创作者、产业方与电影节将三方合力,共同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被SmallRig在场主持人问道能否在看电影或视频时,立刻说这是手机或者传统设备制作的作品?Max Schlezer两手一摊,露出了无奈的笑容:“虽然可以,但我觉得越来越棘手了,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Max Schlezer在澳大利亚的同事达西拍了一部电影《ONE PUNCH》,并获得了电影摄影师奖。尽管仍有人质疑手机电影算不算真正的电影摄影,但这个奖项就是最有力的行业回应。

  Max Schlezer经常说:“不是所有电影都需要手机拍摄,但当记录身边故事或特殊场景时,手机往往会成为最佳选择,也许你要离开一会儿,但不能说停下来,我可以让相机来。”对于智能手机电影制作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发掘你的创作声音,作为创意艺术研究者,不仅关注成片质量,更重视创作过程的创新。”

  在Max Schlezer看来,年轻内容创作者最需要培养的核心竞争力是,“找到让你热爱的元素,然后试着用电影创造这个话题,并继续做那种特定的风格,就像SmallRig倡导的自由创想理念,你的独特性就藏在你最本真的热爱里,影视行业充满艰辛,超长工时,对电影创作中某种独特表达,越是怀揣热情,这种热情就越能支撑你未来。”

  如果要为2025年的手机影像创作者提炼一句生存法则,Max Schlezer将他在斯莫格公益影像奖颁奖礼上看见的一句标语送给大家:“自由创想,你的梦想就是你的故事。”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