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屈原的《天问》自问世以来,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哲思的诗篇之一。在这首长诗中,屈原向天地发出连绵不绝的诘问,涵盖了宇宙的起源、天地的秩序、历史的变迁、人类的命运乃至个人的归宿的问题,直指人类最根本的困惑:我们从何而来?命运是否早已注定?人与天地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屈原的生平也与这些问题紧密相连,他身处楚国政治的动荡之中,经历了忠诚被辜负、理想被践踏的苦楚,却依然保持清醒的思考。他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即在疑问与困境中,寻找意义,在混沌中探寻秩序。
“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贯穿中国文化的脉络,从《道德经》的自然法则,到《易经》的阴阳相生,再到山水画里的留白与皴法,东方哲学始终在试图寻找一种平衡,让人回归自然,归于天地的怀抱。在这片黄土上,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对抗,而是共生;个体的消融不是毁灭,而是回到更大的秩序里,成为流动的一部分。因此,古代的文人,后来的画家,在落笔之前,总要抬头望一望天,再低头看看脚下的土地。他们在江河的起伏里,在四季的更迭里,在星辰交替的轨迹里,写下自己的存在。不是为了回答问题,而是为了不忘记,那些尚未得到答案的提问。
在这种文化的浸润下,艺术家刘亦婷仔细研读了屈原的《天问》后,对个人意志与宇宙宏观的探索更近一步。她的创作灵感并非刻意追溯历史,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共鸣。她钦佩于诗人屈原在面对命运不公时,那份对个人意志不屈的追溯。在屈原的《天问》中得到共鸣和灵感后,刘亦婷在创作属于她的《Tian Wen》系列时,也不断反思自我:在人生的低谷期,她是否应该继续创作?艺术是否有意义?她的存在本身又意味着什么?在反复的内省中,她开始以画笔回应《天问》的哲思。在她的画作中,石头与水成为贯穿整个系列的核心意象。
石头,自古以来在东方哲学中象征着时间的沉积、生命的承载,也象征着某种恒定不变的存在。在道家思想中,石头是不动的,是时间的见证者,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太湖石、文人案头的供石,都是人们借自然之形体会天地奥秘的方式。而在刘亦婷的画面中,石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个体的本质——无论外界如何变迁,它依旧屹立,保持自身的形态。相较于石头的沉静,水则是流动的、变幻的,是不确定性的象征。老子在《道德经》中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不仅代表柔顺,也代表一种顺应自然的智慧。它能够冲刷岩石,塑造地貌,却从不刻意强求,而是在流动之中改变世界。水的存在,让画面中的石头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环境发生联系,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
刘亦婷在画作中借水来隐喻宇宙和人类的意识本源。她解释道,人因为有了自由意志才被称为万物之灵。有水即有灵。人们终其一生所修炼的自由意志最终都是对人类意识的大回归。 她之所以被屈原的《天问》触动,也是因为其个人意志在宏观的命运洪流之下,依然被峥峥所触动。石头代表了时空的静止和凝结,代表了“存在”的“空性”,而水对石的呼应,则是意识对物质世界的交互回应。
在刘亦婷的画作里,水与石相依,既对峙又融合,既沉默又回响。石头的重量让水有了流动的方向,水的轻盈让石的存在更显厚重。在她的画面中,石头不再是孤独的,水也不再是虚无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世界的某种隐喻:稳定与变动,永恒与瞬息,个体与世界,在彼此的映照里,找到了平衡的形态。
刘亦婷的《Tian Wen》系列不仅是对古典文化的致敬,更是一次关于自我存在的思考。她用炭笔、水墨、油画等媒介探索视觉语言的可能性,让东方哲学的思辨与个人情感的流露交织在画面中。她的作品提醒我们:艺术不仅是表达,更是一种探寻,在混沌中寻找秩序,在疑问中寻找自我。正如她所说:“你不需要成为谁,你的诚实存在,本身就已足够珍贵。”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