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 > 人物

柴思原(柴田海)的文学观:浅谈文学创作与乡土记忆和创伤经历的关系

来源:搜狐    编辑:Emily     浏览量:
2025-05-15

  【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异乡者】

  我们往往是夹在现在和过去之间的”留守儿童”或者说”异乡客”,因为一方面我们总是试图逃离故乡和过去所带给我们的创伤经历的影响,而另一方面我们目前的状态和行为又一定程度上总是会被过去的经历和过去的人所打造和束缚,在我们流动和迁徙的过程中,我们一边逃离故乡,一边又被故乡所回吸,现在和过去就像两个磁极,施展着反作用力,让我们在现在和过去的模糊地带,不属于任何一边,成为了两边同时的”异乡客”。我们一边试图逃离乡土,但在逃脱的过程中我们又往往怀着一种不好意思和抱歉的自我反感和厌恶的情绪,这样的情绪让我们逃离的脚步变慢,开始说服自己既然乡土养育了我们,我们就应该对过去有所眷恋,就应该怀有社会规范的感恩之心,应该孝顺,应该合群,应该拥护和赞美,而不是做所谓的害群之马、东郭先生的狼,不是去傲慢地挑刺和审判。在文学创作中,我们在逃离故乡和被故乡束缚这两种反作用力中挣扎,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解读、解剖和认清自己、他人还有故乡,我们在处理目前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之间的关系,现在和过去在不断拉扯,自我和故乡也在不断拉扯,我们在这样的夹缝中生活,时不时搁浅】

  【创伤经历与创作的二律背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总是试图摆脱关于故乡和过去的痛苦记忆,可是在创作中我们往往又需要不断回忆、利用这些痛苦记忆作为素材,我们作为创作者是与这些痛苦共生的。一方面把这些痛苦说出来、分析出来可能是一种我们释放对于过去的痛苦记忆所带来的压力的一种方式,去正视而非回避也是自我疗愈的一个步骤。比起独自通过文字写下来,我们往往不愿意跟他人说,因为说完会后悔,说得越多之后越后悔,怕浪费别人的时间,影响别人的心情,怕别人不耐烦,怕别人不爱听还要装耐心,怕别人抓住自己的把柄,怕别人反应敷衍,怕别人误解,更怕别人过度的安慰和鼓励等,尤其是不熟的人,彼此分享创伤经历太唐突也太花时间。但是在创作的时候不断回忆痛苦记忆又可能让这种压力增加,可以说这是一种自我矛盾和二律背反。因为过去和故乡往往是我们写作的重要题材,我们在创作时如果不持续利用和挖掘过去痛苦的记忆,如果不持续与过去进行对话,我们可能无法持续写作,或者说无法写出区别于千篇一律的鸡汤和宣传稿的,不轻浮随便的,有情感细腻度、张力和足够深刻的东西。所以过去和故乡可以说是我们作为创作者存在的一个必需品,因为它引导我们反思,甚至进入意识更深层次的地方。故乡可以说是我们证明自己作为创作者所存在的石像一样的图腾,让我们通过个人的创伤经历去确认、再确认自己的独特存在,时不时我们就需要尝试去破坏、摧毁,时不时又想要去仰望、膜拜,我们总是处于破坏和仰望的纠结和摇摆之中。

  【故乡作为一种石像】

  可能在潜意识里,我们都知道不能真的摧毁它,因为如果摧毁了,我们就难以产生新的文学了,可能我们看似希望与过去一刀两断、与故乡两清,但实际上想要保持石像被破坏的中间过程,我们想要延长与过去更脆弱无助的自己、和那个自己所感受到的残酷的环境、权威主义的他人尤其是长辈(比如一些喜欢说教、爹味十足、靠着打压别人感到优越感的人,一些只注重表面的光鲜亮丽、沉溺在创作和阅读心灵鸡汤和商业宣传的人)之间建立起和解的桥梁的过程。比起摆脱了过去痛苦记忆的幽灵的这个结果,可能我们真正享受的是试图摆脱它、释怀它、自我和解的进行时的过程,甚至我们心底里可能害怕它真的被摆脱,因为那么我们可能就失去了一个可以奔跑的原因,甚至可能失去可以定义我们为谁的一些角度,也就是感受某些痛苦的敏感和批判某些问题的尖锐。

  但其实我们这样的担忧可能并不合理,其实是不是来自于故乡和过去的幽灵永远都不会真的消失,所谓跨越故乡的山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和过去斗争而一直都无法成功,比如我就有时会因为见了某些过去的人、被谈及和追问某些过去的话题而生理上有应激反应,容易头痛和失眠。在写作之外我更愿意保持沉默和不随意表态和附和,我不喜欢给别人带来无谓的负担,也想要被别人的反应所伤害,我也更适应于写作这种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更可控的对话过去和消解压力的方式。来自于过去的幽灵可能可以一时被压制,或者一时被淡忘,但总会以不同形式、在不同时刻袭来,不论是白天发呆时还是夜晚的梦境里,不论是独自一人时还是身处人群里时,而我们在创作时只要肯对自己狠心,有足够表达的诚恳和勇敢,只要不随便用自我欺骗去搪塞自己,可能就有着永远挖掘不完的关于恐惧、仇恨和释怀的话题,可能会成就可以感动人心的作品。可能我们应该期待在与故乡对峙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可以再利用的素材,我们在回忆中重复痛苦的同时也在为过去赋予新的意义,也在理解和重构自我。在对故乡和过去尖锐也好、隐晦也罢的眷恋与排除、感恩和批判的摇摆中,我们可能也在不断了解自己、他人和环境。


  作者简介:柴思原(柴田海),社科研究者、散文作家、诗人。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学士、政治学硕士。曾出版科普散文集《对于不可知论的反驳:浅谈社会科学的精神》、文艺评论集《释怀的方法论:浅谈生命的尺度》以及现代诗集《与感恩之情摔跤》和《飞行家的船》。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