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俞冰,1966年生,著名国画家,先后跟随于衍堂,王子武老师学习绘画。出版作品专辑有:《名人堂——俞冰作品》、《大家风范——俞冰作品》、《中国当代画坛精品集--俞冰作品》、《中国画名家——俞冰》、《深圳美术家协会画库——俞冰作品集》、《国画名家——俞冰专辑》、《中国实力派名家——俞冰》、《当代中国画名家——俞冰》《全国梅兰竹菊中国画图录集》、《2006中国画家年鉴》等。发表作品散见于《中国书画》、《美术界》、《中国书画报》、《美术与空间》、《世界知识画报》、《读者》等刊物。
扑面的诗意
——俞冰绘画之赏析
文/龚文政
诗意乃是艺术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
笔者认为,艺术的真谛,在于有诗的灵性。青年画家俞冰的画作就具备这种诗意。常言道,诗是有声之画,画乃无声之诗,两者相异而相同。北宋郭熙在其《林泉高致·画意》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道出了绘画与诗歌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画也是诗,是有形的诗,形就是诗的语言、语汇;具有诗的形,是一种超越客观自然形物的形,是画家心视后产生的第二形象,因其具有了画家的情和意。
画家俞冰所强调画面的意境,是追求诗意的境界。画之境,唯有含蓄,意味方能深长,内涵方能深刻,意蕴幽深才会引人思绪缭绕、回味无穷。然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非易事。前人曾以王维为例,说他“胸次洒脱,中无障碍,如冰壶澄澈,水镜渊渟,洞鉴肌理,细观毫发,故落笔无尘俗之气,孰谓画诗非合辙也”(明·吴宽语)。石涛说得更明白:“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这就是说,要达到画中有诗意的境界,画家必须要有洒脱的胸襟、深厚的修养、趣盈的性情,独特的审美思想作为坚实的基础。诗情画意随处可得,就要看你是否具有慧眼慧心随意拾取而得个中极至。郊野荒村,丑石怪树,涓流苍苔,天下万物皆是诗材,尽是画意;穷乡僻壤,枯藤老树,杂卉野草,天下万物皆是画材,尽是诗情。俞冰的山水画作所呈现出的诗情更是附拾皆是。
我们知道,在中国画艺术中,构成诗意的因素有很多。从绘画的技法讲,有含蓄、朦胧、藏露、虚实、有无、阴阳等等;从画家的自我赋予作品的思想精神讲,有情趣、灵感、意旨、胸臆、神韵、逸气等诸因素。绘画技法、技巧的娴熟,作品内涵的隐蔽不显和内容的时隐时现,是形成诗意的机遇,只有这些绘画诸因子与画家情感、审美趣味相投默契。画家俞冰作画不单单为写形而画,而是受情感驱使而画;绘画的内容不是依实而写,而是据理而写;因为物之理才是艺术中的真。而是根据画家的审美情趣而画、而取舍、而应用画之法,艺术作品才会美,才会具有无穷的诗意,而使作品由现实进入到超现实的境界。
画家俞冰追求绘画艺术作品的诗意,注重艺术现象的取舍。注重物象从目视到心视的提炼、消化。画家对客观物象去粗存精,按照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符合自然规律的重组而形成心象,即第二形象。这第二形象的形成不是被动的,而是凭借画家的经验,画家的审美观自然而然的取舍重组,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水到渠成的、由必然到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形成。
同时也是一种画家审美本能的行为,也就是说由开初的被动而到了艺术家成熟时的自然而然,不是有意而为,而是无意而为,我就是感觉它是如此,我就是感觉只有这样才美。自然而然,随兴致而为的从目视到心视过程,绘画艺术中的作品形象才会充满诗意,才会是一种纯情感的产物,而不再是客观物象本身。以俞冰写意画《鸡》为例,将现实中的客观物象加以提炼,用简练抽象的笔墨来表达画家主观感受其作品笔墨凝重,构图稳定,立意新颖,是一幅极具诗意的花鸟小品。
笔墨与心态同构,诗与画相凝聚,是绘画艺术达到较高层次的标志。画家创作时满怀激情,并由情驱使,支配着笔墨技法的表现,而使情凝聚于形象之中,使画产生感人动人的效果。反之如果画家创作时情思枯竭,心境被动地被形物支配,则画之形具而神散,毫无感人的情于画中,更无动人之艺术效果。所以画家作画,应力图体现笔墨与心态同构,诗与画相凝聚的观念;力图使形象鲜明的主体物与意象朦胧的背景物之间有机地统为一体,做到层次感强,内容丰满而不迫,用酣畅淋漓的笔墨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神秘莫测的美感。
从自然山水中寻求美的启示,捕捉美的信息,到挥洒自如、以充满诗意的灵性再现自然,道出俞冰感受那个世界。这是一条不断升华的路。写生--创作--理论--再写生--再创作--再理论,不断地提高、升华。俞冰深深懂得艺术创作不是单打一的事情,而应该是理论、生活、技巧共同学习进步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艺术创作从目视到心视,再到心手如一,以充满诗意的灵性重现经过心灵沐浴后重组的第二形象,是画家的情感及审美情趣与自然冥合的诗的境界诞生之契机,是孕育诗意的过程。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有诗的灵性。而灵性是艺术家与生具来的,天生的。俞冰的这种灵性在他的画面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国画以宣纸作画,一下笔便会产生变化。如何引导把握,使这种自然变化为我所用,主要是画家个人的主观意识在起作用,从而受情感驱使,得情趣孕育而使其充满诗意,产生韵味,做到妙笔生花,引人入胜。俞冰在驾驭笔墨上有着高超的本领,以《听松》为例,画面下部人物和画面上部松树有呼应、对比。对树的笔墨处理有意识地概括,却丝毫不见斧凿痕迹。只要凭借自己对形物的感知、感悟,迁想妙得,凭藉对形物的真情实感而产生的胸中诗意作画,画中自然会有诗意。诗意不是靠画好后题诗得到的。
诗意是意境中最为含蓄的一种境界。说到旨趣含蓄,就是主题思想的意思藏匿不露不显,或时隐时现,不是在画面上完全赤裸裸地都画出来,而是画中形物相互遮藏,显露一部分,藏匿另一部分,使之具有含蓄的意境,并从画面的情节内容或形物中反映出来,或从画外、象外让观者自己感悟出来。俞冰的画面体现出的含蓄而富有诗意,象《寒来千树薄》处理的就是极为成功的一例。此幅作品以简练的笔墨来抒写画家心中对冬天的感受,没有写一个冷字,却教观者顿生寒意。清代的戴熙就曾发出对诗意的感慨来:“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令人思便要有让人思的余味而不是一目了然。当然含蓄不是含糊,含糊是不清不白,是主题的模糊,过于含蓄就会陷入含糊。
猜不透的谜就是含糊而不算好谜语,主题含糊不清的画也不是好画。含蓄要恰到好处,要见好就收,过一点就糊,差一点又露。含蓄的意境所给予观者的不仅仅是画面上的景致,其意韵远远超出了画面,因其所蕴蓄的意思不是浅薄的,它可以引人浮想联翩,回味不尽,趣味无穷。没有感情的作品,是不可能会具有诗意的。画家必须对所要描绘的形物有感、有悟、有情,才可能在作品中表达出诗意来,即所谓“诗情画意”是也。诗意要靠情而发,无情则无诗意可言。但有情亦不等于有诗意,而有诗意的东西必定是有情的。
俞冰的经历是特殊的,很早就在画坛扬名,曾就学于西安美术等院,现在又定居在深圳,严格地说这几个地方文化与环境迥然不同,因此笔者认为俞冰过去的绘画多为写实的手法,而经过多年磨炼及对绘画的重新理解后,对中国传统笔墨的理解和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只余欧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如今,俞冰这位已过“不惑之年”的著名国画家,正值创作的高峰时期,在绘画的道路上他选择了宁静清安的方式,追求着“自由地享乐丹青笔墨之趣,游戏于笔墨的感悟之中”。
作者:龚文政,《空间.中国美术》本刊特约评论员,青年美术批评家。
2007年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