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家陈关一的世界里,“重复”不仅是一种形式语言,更是一种方法论,一种通往深层意识、技术逻辑与人文思考之间交汇地带的通行证。她的作品看似理性、克制、结构感强烈,但实际源于一种高度感知性的体验。在她的绘画中,规则、秩序与系统被人为设定,而重复性的手工劳动成为她与这些系统之间持续对话的媒介。
“我会从一个机器的运作逻辑出发,把它拆解成一个视觉图案,然后给自己设一个规则,再在画布上持续不断地重复这个图案。”
然而,这种看似冷静的执行,却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她所关注的“人”的本质。她在画布上不断重复同一个形状或笔触,每次都试图做到完全一致,但由于人的肌肉、意志与情绪不可能真正复刻,最终呈现出的,是一组组高度相似却微妙不同的图案。这些差异,是机器难以复制的,也是她认为最有人文价值的部分。
这种实践性的重复,也是一种冥想。在长时间、单一动作的绘画过程中,她描述自己进入了一种混合状态:“我一边画,一边可能想到未来、想到今天吃什么;但又像什么都没想。”她将这种“有意识的无意识”视为创作最本质的空间,一个人机之间的模糊地带——既受规则驱动,又保留自由意识的痕迹。
这一过程也让她反思“规则”的双重属性:在机器的世界中,规则是指令,是运行的底层逻辑;在人类的世界中,规则既是限制,也是一种哲学性结构。陈关一从古代文化系统中寻找这一概念的前身——如《易经》的图示逻辑、佛教对因果律的思考,或旧时代中国粮票的制度符号。这些“人为设定”的系统,与物理、化学等“自然存在”的规则相对,构成她创作中两个重要的哲学坐标。
陈关一通过绘画,将人类最原始的手部动作与最现代的技术逻辑叠加。她不是用手去模仿机器,而是通过重复,让自己成为一个正在运行的程序,同时也暴露出这个“程序”中人性、情绪与身体痕迹的不可替代性。
在高效、自动化、标准化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陈关一用手工重复的“低效”实践,重申了人类不可被完全规训的一面。她的绘画既是图案的堆叠,也是身体的记录,更是一种思想路径的视觉化——每一笔微小的偏离,都是对完美结构的一次温柔抵抗。
陈关一的首秀个展,拍摄于2025年2月
陈关一的首秀个展,拍摄于2025年2月
陈关一于2025年初获得MetaU Art国际艺术家奖 第二名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