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传统

从三间瓦房到百年品牌,马明仁膏药的民国账本与经济密码

来源:搜狐    编辑:Emily     浏览量:
2025-08-14

  民国二十五年的西安城,一张泛黄的租金收据上,“壹佰伍拾大元整”的墨迹虽历经沧桑,却依然清晰可辨。这串数字背后,藏着一个百年老字号的商业密码。从三间瓦房到如今的全国连锁,这150块大洋的租金见证了一个民族品牌如何用一贴贴膏药,在时代变迁中书写着自己的商业传奇。

202508141133411132728048.jpg


  150块大洋的时代分量

  要解码这150块大洋的分量,得先掂掂银元在民国社会的真实购买力。当时的技术工人作为城市体面阶层,月薪约10-15块大洋,这笔收入足以让五口之家过上温饱日子。按此计算,马明仁膏药一年的租金,相当于技术工人不吃不喝攒一年的收入。更直观的是粮食购买力,当时的1块大洋能买44斤大米,150块大洋就是6600斤米,够寻常人家消耗十年之久。

  对比学界标杆人物胡适的生活账本,更能看清这笔租金的商业含金量。1917年胡适入职北大时月薪280块大洋,从《胡适家书》中得以看出,每月9块大洋就能应付“每日两菜一汤”的伙食,剩余钱款不仅能租下四合院,还能请保姆照料起居。也就是说,马明仁膏药店的年租金,几乎等同于这位顶级教授半年的收入。要知道,胡适的薪资在当时足以让全家过上中产生活,而一间药铺却能承担起与之匹配的租金成本,其盈利能力可想而知。

202508141133421461881555.jpg


  品牌崛起的市场根基

  能支撑如此高昂的租金,马明仁膏药必然拥有庞大的市场基础。在医疗条件有限的民国时期,膏药作为治疗筋骨伤痛的实用药物,深受劳动群众依赖。不仅如此,马明仁膏药也曾受邀为爱国将领祛除腰疾,得誉深远,民间因而有“喝五日汤药,不如一贴马明仁膏药”的流传。此后,在爱国将领的建议下,“马氏膏药”遂更名为“马明仁膏药”,沿用至今。

  这种商业地位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马明仁膏药传承数代,独创“雪浸丹熔”制法,并在实践中不断精进,最终锤炼出如今这一独树一帜的古方精品。民国时期的医药市场鱼龙混杂,而马明仁膏药能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愿意为核心地段支付天价租金,本质上就是对自身产品力的自信——高租金意味着高客流,而过硬的质量能将客流转化为稳定的复购率,形成“租金高昂—客流旺盛—盈利丰厚”的正向循环。

20250814113342227872476.jpg


  租金背后的时代印记

  从社会经济视角看,这150块大洋的租金更像是一枚时代印记。它折射出民国时期中医药行业的生存状态:既面临西医冲击的挑战,又依托民间信仰维持着庞大市场;同时也反映出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技术工人需全年收入才能抵得上一间药铺的年租金,而像胡适这样的知识精英仅需半月薪资就能轻松支付。这150块大洋的租金,成了衡量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一把标尺。

  如今,那些老照片里的柜台早已消失,书信上的墨迹也日渐模糊,但150块大洋的租金密码依然清晰。它不仅见证了一个老字号从三间瓦房到百年品牌的蜕变之路,更藏着民国时期社会经济的生动切片——在银元的叮当声里,有劳动者的生计,有知识阶层的体面,更有民族品牌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的坚韧。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奇妙之处:一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总能读出滚烫的生活印记。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