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两个大局”和西方文明范式引发的一系列重大危机,7月27日,“大道之和:本于天道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旨在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方略,立足于中华文明“天道”观,探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和数智时代的区域治理、全球治理路径。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与新丝绸之路书院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与会并做主题发言。
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王周谊在致辞中指出: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进程的关键时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迫切性凸显。要在学术研究中增强“主体性、原创性”,“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基于此,中心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系统阐发中华经典义理,弘扬可久可大的中华文明传统。同时,联合各方打造一个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实务推动平台,努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应有的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新丝绸之路书院院长王晶以“大道之和——新时代思想体系建设”为题在会上做主旨报告。她结合自身创业创新、治理变革、参政议政、投身国际事务等经验,围绕“人类命运”和“全球治理”,撰写《人类命运:治理简史》、《人类命运:制度治理》等著作,总策划、总主编《新时代新思想论丛》22本并撰写其中《新发展理念引领》一书。王晶在报告开头提出三问:人类社会跌宕起伏原因何在?导致人类社会兴衰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人类新文明的曙光何在?继而叩问人类命运和全球治理的出路何在。王晶剖析人类文明文化的演绎进程,提出:“道”为宇宙本源,“和”构建治理法则,“大道之和”解决了从个体、群体到整体在形而上的“和而共同”,以及形而下的“和而不同”,将构建从个体到国家到全球的闭环价值体系。王晶引用老子“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强调破局关键在于:以思想澄明规律,以行动顺应大道,她指出,以“大道之和”哲学突破传统治理的二元对立——“当‘和’的法则超越种族、地域与制度差异,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在于遵循“大道之和”“道法自然”的理念,进一步完善“道法术器”治理框架,以“弘大道,合天下,求大同,共同体”的独特东方方案,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加速建设。
本次研讨会设置了三场讨论:第一场,旨在追溯传统科学、医学、政治中蕴含的“天道”思想。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香山会议原负责人杨炳忻通过实测太极图验证古天文历法的科学性,揭示阴阳五行源于天道规律,驳斥“玄学迷信论”,呼吁重拾中华科学根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陈瑞祥以公理化方式推演中华天道的数学原理,证明中医理论符合离散数学逻辑,提出“五行中央唯一性定理”;北京古观象台研究员肖军通过古仪器“移光定位”实证三阴三阳的天文依据,揭示人体脏腑与四时阴阳的时空对应关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张超中认为,“为己之学”是中华文明的内核,强调发挥人类的精神自主性,倡导以健康文明重塑礼乐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任锋重点批判了“帝国”叙事,提出用“中心统合主义”解释中国大一统的治理逻辑,主张以可久可大的文明观超越民族国家范式;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院长王旭深入剖析了“国家理性”的局限,呼吁以数字文明治理范式替代工业文明契约逻辑,构建主客一体的全球共同法体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斌认为制度现代化是文明转型的核心,须结合生产力变革与人的解放,推动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治理跃迁。
第二场,主要探讨传统经典之学的现代转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化教研室主任李勇刚将中华文明五大特性:连续、创新、统一、包容、和平对应乾坤之道,认为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文明复兴的双翼;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鄢一龙提出“三道演进论”:资本主义是畜道(欲望主导),社会主义是人道(群体觉醒),共产主义是天道(心物一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教授王学斌认为,红山文化“神权分离”以及陶寺遗址“时空政治”,印证了早期中国通过天文观测构建协和万邦的文明基因;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柳新将中华德性知识体系分为经学(道德)、子学(事理)、理学(人文)、易学(器物)四部,并以此统摄人类全部知识;东北财经大学中国经典经济学研究院主任钟永圣认为,中国经济学以天道为本体,仁义礼智信为用。面对当下可能出现的系统性经济风险,要尽快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经济学智慧。
第三场,主要聚焦数字时代的文明演化与社会治理新路径。国家教育国际化试验区秘书长蔡明智倡导建立国家德文化领导小组,以“立德树人”破解社会互害模式,推动“治未病”理念的落地;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会长倪健中认为,AI时代汉字图码优势凸显,呼吁以“汉文化圈”重构文明话语权,推动语义通信突破6G技术天花板;中南大学社会计算研究中心主任吕鹏用计算模拟验证中国“大一统”历史必然性,发现学习机制与低冲突阈值是文明延续关键参数;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苏浩倡议第二次文艺复兴:以“天曲”替代神曲,推动数智文明超越工业文明;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首席专家孙铁成是一带一路服务机制首席专家,发表题为“一带一路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演讲。他阐述说,今年正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2周年,王晶院长提出的“大道之和”思想体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相得益彰的姊妹篇,完整系统地展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的图谱和方法论,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深刻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道之和”思想体系具有高纬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世界钢铁发展研究院院长于勇结合实际工作体会谈到,中国企业出海正在从简单的产品出口向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体系重构转变。他还对比了中西企业观:西方将企业视为可拆分的财务单元,中国则认为企业是道德建设的实体,因此,中国的经济奇迹才刚刚开始。
会议总结阶段,新丝绸之路书院院长王晶提出要协力构建“大道之和”思想体系、学理体系和生态体系,联合学界及社会各界培育一批勇挑大任的青年人才,只有将“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传统智慧转化为人类文明转型的可行路径,中国和世界才有更好的未来。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戴熙宁认为,本次研讨会将“天道”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原点,旨在从“范式”层面着眼,突破西方学术桎梏,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道统、学统与政统,助力人类文明范式转型,这标志着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正在回归中华文明本源,也标志着“第二个结合”工作迈入新阶段。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