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电影

柴思原:浅谈在电影院和线上观影时的差异

来源:搜狐    编辑:Emily     浏览量:
2025-07-18

  在电影院看电影和在手机电脑上看线上的电影有一个区别就是,我们往往不太会中途离场,怕会遮挡和影响到旁边和后面的人,所以我们即使感觉一开始一个电影就让我们觉得兴趣不大我们也会给予其耐心,会给它在某一地方吸引乃至打动我们的机会。有些电影可能会渐入佳境,而有些可能会无聊到底,不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加快进度或者开几倍速。当然,也有一些稀少的情况是从头到尾都吸引我们的电影,在电影院的大屏幕、音响效果和黑暗中我们可以更沉浸于电影中的世界,比起拿着手机的小屏幕时我们有某种高高在上的掌控感,在电影院时我们可能更容易低下头把自己交给大荧幕,放下自己的自主性而去拥抱未知和多元,走进我们可能不熟悉的世界、体验不同的人的人生和情感。无法加快和加倍速可能让我们更有耐心去关注细节,无法调回去和重放让我们不敢随便跑神或者做其他的事情怕错过精彩的瞬间,无法暂停可能让我们更直接地面对袭来的情感共鸣、不给我们调整和喘息的时刻。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可能既想赶快知道后面的情节和结局是怎样,又不想电影那么早结束,有一种矛盾的心理(而且如果一个电影我们很喜欢,看的时候既有欣赏也有感伤,感伤是觉得它总要在几个小时内结束,我们就要回到现实中,可是即使我们有某种魔力去减缓电影的进行,可是这样的减缓也会影响电影原本的节奏,因为我们明知结束的结局,所以过程也要在伤感的基底上享受)。


  那种离场时看着工作人员和赞助商等列表滚动、主题曲播放时(比起电影正片里借助太多音乐,结尾的音乐可能才是合适的,因为正片里音乐太多可能是对于影像、故事和演员演技的不自信,”真正”的电影影像本身是重要的。同样地,如果夸张一点地说,”真正”的音乐旋律本身是重要的,尤其是古典乐器演奏出来的旋律,而不需要歌词),我们的意犹未尽,还有滚动结束灯光亮起来,我们怔怔地坐在椅子上,在现实和虚幻之间迷离,不愿走出来但也不愿久留,渐渐从电影世界回到现实、走出影院看着现实世界里的车水马龙、走回现实中的天气和季节、回到自己的人生、脑子里在自然地回放电影中的影像然后组织一些感想的感觉,可能是不太能在手机和家庭影院上复制的体验。可能电影某种程度上是遗憾的艺术,它只能带领观众走进一个世界、共情几个人物一小段时间,编织一小段梦让观众去做,即使之后反复看也不过是几个小时,但是优秀的电影留在观众心里的印象却可能很深刻,可能让观众回到现实后在日常生活里也不断因为一些事情想起,甚至让观众在不同场合都带来思考,以及对于第一次看这个电影时的自己和那个人生阶段和时期的回望和怀念。可能对于演员来说,一些戏拍出来了就是留在荧幕上的经典,可是拍不出来的不管前期做多少准备工作和心理建设也拍不出来,这可能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不管是导演的调度、摄像的角度、对手演员的刺激和信任、演员本身的性格适配度和拍戏时的状态等等,有的时候拍不出来后面去复盘可能也无济于事,即使能把拍不出来的原因说得头头是道再来一遍也并非就能拍得出来,有的时候就是碰巧出来的一个镜头的瞬间,一个巧妙的动作或者眼神,有些准备之外的、即时即兴所带来的美感可能比较难强求。


  当然,虽然有不同级别的座位,有些很宽敞、私密性更强、甚至是一个可以把我们包住的小箱子,但是很多时候,尤其是热门的电影,我们身边坐满了人,我们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可能会被旁边的人东张西望、吃东西甚至说话、手机没静音响铃的行为所影响,而这样的外部影响反而会干扰我们的沉浸。而且就算旁边人不打扰我们,一个人看电影的话,左右距离很近地坐着毫不认识的陌生人,我们可能也会在意他们的动作和眼神,觉得不自在,这些会让我们觉得不如等到影片之后有线上资源自己在家看。而且有的时候,有那种有些极端的”巡逻员”,如果这样的人坐在旁边,我们喝一口水、吃一口爆米花他们都会把头偏回来甚至瞪我们一眼,明明只要是电影院里卖的饮料和食物我们喝也没问题,本来他们应该是为了投入电影才不希望被别人影响,然而他们的行为却显得本末倒置,比起电影他们反而更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根本没有沉浸在电影里,而我们也因为这样的人在旁边而坐姿拘谨甚至战战兢兢。换句话说,电影院可能比在家看电影要有沉浸式的体验,但前提是是我们感兴趣、能打动我们或者说有某些社会或者美学价值的片子,其次是旁边的人不影响到我们观影(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评价一个电影的两个主要维度是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比起一个在各方面都像流水线出来的平庸和无聊的电影,一个电影如果拍摄画面或者演员演技有创新和突破,或者讲了一个特别的、没人关注过的故事或者视角,那么这个电影就更有价值,即使它在其他方面并不好,比起无聊极端可能更具有审美价值)。


  我们看一个电影的开头或者前半部分通过某种直觉是做出的评价和结论不一定对,但可能也是基于我们过去看了很多电影所形成的审美经验,偶尔可能会判断失误但往往可能是一个正确和高效的判断,尤其是当我们的阅片量很大时(阅片量越大、题材、风格、地域和不同导演的作品看得越多,我们的审美体系可能越完整,对于影片的判断可能更快和统一),我们可能对于影片的好坏的判断比较快和准。但是这种判断仍然需要从开始看影片后开始,不能只是凭着预告片之类的凭空进行。我们在看一个影片前可能去做一点研究,关于导演和演员,甚至关于原作的小说和漫画等,但是有些判断依然需要在真的去看之后才能做,大众评分和别人的评价并不一定能代表我们对于这个影片有类似的感受。尤其是我们曾经和影片里的某些情节有类似的经历的时候,我们可能对于演员的表演更严苛,我们会拿自己的记忆和体验去评判演员的表演,如果偏离了我们个人的记忆,我们可能就觉得不真实,虽然这种把自己的个人经历上升到其他人甚至一般论并不客观,因为不同人对类似的事情不一定有类似的反应和处理方式,一个人可以共鸣的艺术作品对于另一个人可能没有什么感受甚至食之无味,但是如果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如果不在一定程度上借助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评价电影的话,又能有多少其他的方法呢?毕竟一般观众不应该被要求具备很专业的电影和美学知识,而且也可能无法太剥离开自己的价值观和亲身经验去评价电影。


  如果是在线上看电影,我们可能会给予更少的耐心,一感觉不对胃口或者故事无聊就关掉了,尤其是那种很浮夸的表演、很悬浮的故事情节,那些俗套的桥段、脸谱化的人物设定还有过度的妆容和偶像化的端架子。我们往往不会给它更多的机会走进我们的内心,一开始认定这个演员的表演也好故事情节也好无法让我们信服,觉得一个角色的人物形象站不住,觉得一段关系看起来并不成立,无法与我们建立信任,又或者说让我们无法共鸣,我们可能就会比较快地放弃。演技差的主演一出现可能就会让我们觉得辣眼睛、挤眉弄眼、台词听不清也不走心,比如有些演员在屏幕上哭,甚至在一个电影里连着在不同时间段里哭,鬼哭狼嚎,可是我们不仅没有被打动反而会觉得吵闹,会觉得哭得太多很廉价,没什么逻辑,每次哭在不同场景里也没有什么变化和差异,这种哭可以说是把不是喜剧设定的电影变成了某种喜剧。而且有的时候我也会觉得明明背景音乐很好,但是角色和剧情却配不上它,显得遗憾甚至有一种荒谬感,毕竟音乐应该是影片的附属品,而不应该是反过来的,因为不是MV。


  可能因为看线上电影时没有什么经济成本,而且还想不浪费时间,更不想被继续辣眼睛和平添烦躁的情绪,毕竟看电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空闲时间的娱乐和休闲,而不一定是文艺工作和文艺评论工作的一部分,所以我们遇到和审美背理的作品比较容易关闭。而在电影院看电影更有仪式感,需要专门去一个地方、专门去买票(比起过去在机器上提前或者当场买票的仪式感,现在更多是在网上订票拿着二维码直接扫码入场,无法收集电影票,如果要收集可能要提前去电影院购票,这会花费时间成本),找座位而且还可能是和朋友一起看,那样的话中途退出的障碍就比较大。可以说在电影院看电影让我们给自己增加了退出的成本、逼迫我们更耐心。这有可能让我们对于烂片一直坐如针毡,甚至有想要刷手机的冲动,边坐着边后悔自己为什么不选择其他同期的电影或者在休息时间做其他的事,但也确实让我们给渐入佳境的电影更多的耐心和机会,也可能让我们更沉浸式地去享受一个从头至尾都足够优秀的电影(如果旁边的关注不干扰到我们的话)。


  即使是普通、烂俗、又臭又长的电影可能我们可能也会坐到结束,虽然我们可能坐如针毡,甚至在脑子里已经开始构思着如何之后在还记得清的时间里有逻辑地写差评。我们可能也会想如果自己是导演如何调整一些场景、增加一些细节、删掉一些不必要的地方,如何应该让演员把一些场景演得更好,觉得让一些角色换成其他的演员可能效果会更贴合角色,甚至想要自己代替那个人上去演(当然这是一种自大,不管是导戏还是演戏我们往往都没有什么实际经验),各个地方的小的调整如何集合在一起可能会让整个电影的艺术价值有所提升。但是往往这样的调整也是需要导演和演员等有足够的艺术品位才能察觉和做到的,而且偶尔也是需要和商业性和票房的考量有些冲突的,可能有些我们觉得不真实、做作浮夸的场面、某些演员的过度强度和不必要的时长还有某些不搭调甚至莫名其妙的音乐等也是来自于某些对于流量和粉丝的商业考量,即使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制片人、演员、摄像和后期等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可能对于剧本、台词、拍摄方式、表演方式等有各种各样的讨论和博弈(比如虽然台词是编剧是提前写好的,但是演员在演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和角色不匹配的表达方式和语气等,或者为了让自己更好处理台词,而进行调整,而且有些没有写在剧本里的留白,也给了演员发挥神态和动作等的空间,也就是演员去根据自身审美对既有的剧本进行某种解读和再创作的行为(演员不仅需要强大的感受力,这种可能是天赋占得多一些,也需要把这种感受以适当的方式展现在屏幕上、传达给观众,这不仅需要演员的练习,也需要导演、摄像、对手演员等的加成、协调和合作),这种调整乃至想象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超过一定程度可能会违背了编剧可能考量了很久的设定,所以说演员话语权太大和太小可能都不太好,制片和投资方因为商业考虑过度参与选角等等也会影响导演的独立发挥。演员和导演、导演和制片人等等之间因为有制衡才能避免某些偏激的一家之言和不合适的关于选角、表演方式和剧本台词等的决策。当然,如果不论是演员还是导演都很有经验也做足了准备的话,可能彼此给予足够的信任而不是带着怀疑、恐惧和不安去拍摄的话反而效果可能不错。除此之外,演员和导演身在其中可能无法特别客观地判断自己进行中的拍摄成片,所以拍摄和剪辑的时候可能需要一些外部的意见),但最后对于观众来说如果呈现效果是显得悬浮、浮夸甚至俗套,充满着粗制滥造的画面、批量生产的情节和刻板的人物形象的话,那么往往导演和演员承担着看起来更多的责任,相反,如果呈现效果非常好,那么导演和演员往往也会收到更明显的赞美。

  作者:柴思原(柴田海),社科研究者,散文作家,诗人。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