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以下简称《坛经》),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初为惠能一生行法弘法的言行记录,后经禅宗僧人的不断修改润色,内容及语言文辞更趋完美,最终演变为今天广为流布的《坛经》(宗宝本)。《坛经》中有一弘忍大师答弟子语“能者甚多”,诸家对此解义甚多,然未能深解。故笔者不揣浅陋,自解其义,以求教于方家。原文如下:
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知焉。(引自宗宝本《坛经·行由品第一》,以下五祖言论版本同)
有人言:此“能者”,当指惠能,因为根据上下文,是惠能得到了衣钵。笔者认为,文中“能者”实指,当然是惠能,而且从字面解义,亦可看作“惠能”的意思,这对于理解经文并无大碍,但《坛经》历经千年,经后世僧人的踵事增华,字字珠玑,句句深奥。如果深入考察,此处“惠能”,也可谓是“有能之人”。这里的能者,即是有佛性之人,自然是“惠能”。可谓语义双关,经义绝妙。
《坛经》在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据今研究,有代表性的版本系统是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笔者考察这几种《坛经》版本,发现敦煌本、惠昕本中没有“能者得之”句,而契嵩本、宗宝本中有。北宋高僧契嵩修订的《坛经》,乃后出之本,是契嵩依据《坛经》曹溪古本,对其修改润色而成,虽然主要内容与敦煌本一样,但在语言文字方面有一些出入。契嵩首将“能者得之”加于己本,后来元代的宗宝随之,亦将这句话加于自己修订过的《坛经》。
因此,通过比对《坛经》的这几种主要版本可知,宗宝中出现的五祖弘忍大师回答众僧的“能者得之”一句,并非五祖弘忍大师的实际言语,而是后世僧人润色加进去的。正如禅宗经典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亦非惠能偈语之本来面貌。(从郭朋先生《坛经对勘》知道,惠能的“得法偈”,法海本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而惠盺本则改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由此,胡适先生和郭朋先生对惠昕、契嵩等人大加攻伐。胡适批评契嵩,说“禅宗和尚妄改古书真可令人惊骇了”,而郭朋本人则说:“时间愈晚,字数愈多。这一情况清楚表明:愈是晚出的坛经,就篡改愈多,就愈多私货!”吴平先生对此持相反的意见,他说:“《坛经》版本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人修订补充,这是公认的事实。如果认为后出版本的修订补充是‘肆意的篡改’,是‘鱼目混珠’,是‘私货’,那就值得商榷了。一部作品是要经过反复的修改,然后才能走向成熟,才能成为经典。”吴平先生讲得很有道理。《坛经》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并成为经典,后世禅宗僧人的增修功不可没。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非惠能之原话,而是后人润色加工而成的。除此之外,就是大家熟知的惠能在会见印顺法师时的经典答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现在看来,这句话是否是惠能所说值得怀疑,因为它不见于敦煌本,但在之前的《历代法宝记》中载有此事。这说明包括敦煌本在内的《坛经》,也非惠能大师的原作,而是经过了后世禅僧的加工润色。
说这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赘语,实际就是想说明契嵩加以己本的“能者得之”,加工润色得恰到好处,适应了禅宗思想的发展。试想,如果没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没有“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之类的千古偈语,《坛经》会有现在这么大的影响吗?“能者得之”加于《坛经》,经过了几百年的历史考验,说明加得非常合适,在内容精神和行文逻辑上更加适合禅宗的发展。而现在有些法师在弘法时却望文生义,误导徒众,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刻参究此句的禅意。
首先,“能者得之”乃五祖弘忍言语。弘忍大师乃一代禅师,早识惠能本性,恐人伤害六祖,处处保护。先前有三证,一为惠能初到黄梅,弘忍见其言语不凡,“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此乃弘忍恐徒众嫉妒惠能,故以令之。二是惠能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此乃弘忍恐徒众加害惠能的言行。三是五祖为惠能传授衣钵又云:“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此三证乃五祖用心良苦保护惠能之言行,因此以五祖之修行品德,此处断不可能直云惠能之名。
其次,禅宗的修行方法讲究明心见性,重视“悟”的功夫。而五祖弘忍在启迪徒众时也别有一法。他知道惠能得到衣钵的行为最终瞒不过徒众,于是以“能者得之”之语来启发弟子,让徒众自己去参悟,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弘忍有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说明五祖也强调明心见性,而他回答徒众的“能”,其深藏的含义,乃是“明心见性”。能“明心见性”者,便是“能者”之人,也即能作佛事之人。五祖之意在启示徒众,为何衣钵偏传以惠能,是因为其“明心见性”,是有能耐之人,而六祖惠能之名又带有“能”字,可谓语意双关。关于六祖惠能名字之来历,释法海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记载:
大师名惠能,父卢氏,讳行蹈。母李氏,诞师于唐贞观十二年戊戌二月八日子时。时毫光腾空,异香满室。黎明,有二异僧造谒,谓师之父曰:“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毕而出,不知所之。
惠能名字中“能者”,解释为“能作佛事”,就是能成就佛事的人,即有能耐之人。
最后,“能者”从语法的角度讲是一个短语。“……者”是一个常用的短语,多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者”的前面经常有一个词,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此处“能”与“者”结合,指“有能耐、有佛性”之人,用坛经的话讲就是“能明心见性”之人。如果把“能”作为“惠能”讲,虽然基本符合下文的意思,但没有体现禅宗的修行精神。如原文确要讲“惠能得之”,原句仅可把“者”去掉,直言“惠能得之”即可,大可不必浪费笔墨。
总之,“能者得之”见于《坛经》后出之本,而后出之本经过禅宗僧人的增修润色,字句精练,禅意深刻。如果直言“能者”是谓惠能,虽可讲通文意,但不能彰显此处五祖开导弟子的意思。而以“有能之人”解之,则可深深体味禅宗之机锋警句。此句不但凸显了五祖之大德与六祖之佛性,也与惠能南宗禅的顿悟精神相符。因此,阅读《坛经》万不可望文生义,而应细细品味,深思其意,方不背离禅宗之精神。
(作者:葸琼,兰州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本文系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河西历史文化研究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编号:2014B-116)、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武威历史文化研究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编号:2013B-001)的研究成果;本文原刊于2017年2期《语文建设》)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