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民俗

给民俗文化多一点个体敬畏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辑:萧欢     浏览量:
2017-05-30

  范子军

  “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

  端午节是我国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它与春节、清明、中秋并列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有关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有多种版本,经历了2500多年的历史演变和传承,最具代表性也最具广泛认同的说法,则是纪念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因而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端午节期间,不少地方至今保留着祭祀屈原、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风俗。

  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国家设之为法定节假日,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在中华民俗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领域的地位不言而喻。

  作为民俗文化,端午文化起码有三层内涵。首先是爱国文化。“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首先是在缅怀屈原的仪式感中涵养家国情怀。其次则是端正文化。“端,直也,从立从专。”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这是端午节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最后是健康文化。在全民越来越关注健康、越来越渴望亲近自然的当下,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积极的生活情操,有利于增强端午文化的价值认同。

  如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有人感叹端午节只剩下粽子,有人认为端午节越来越没存在感了。诚然,洋节登陆、文化多元等诸多因素,对传统节日确实构成一定的冲击,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内涵丰富,不同的节日又具有特定的文化寓意,更以特殊的载体呈现出来。就拿粽子来说,无论传说中最初的民间出于保护爱国诗人屈原,还是沿袭至今的包粽子、吃粽子传统,显然都寄托了民众普遍的情感认同、文化认知和价值追求。换言之,缺了粽香味,没了具象的文化符号,端午文化的传承才真可能式微。

  很大程度上说,弘扬民俗文化,把传统民俗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恰恰需要广大个体出自内心的自信和敬畏,汇聚成一股澎湃的自觉力量,善于在吐故纳新、兼容并包、创新融入中发扬光大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