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 > 展览信息

减·持——黄智涛木雕作品展即将在京开幕

来源:环球文化网    编辑:菲菲     浏览量:
2012-07-07

     木雕是黄智涛近三四年来创作上的主要形态,这相较于他之前以水泥等材料塑造形体的方式是一次较大转变。此次在宋庄上上国际美术馆展出的十余件作品即是黄智涛对于木雕这一具有古老历史的造型语言大胆实践的结果,是其个人艺术生涯的一次阶段性总结。
    熟悉黄智涛的人大概都不会为他最终选择雕刻木头而感到惊讶,他的性格和气质里本就带有某种与木料相近的东西,朴直沉静,坚韧执拗,内在能量强大却表面波澜不惊。而早期从事石雕的经验无疑使他对斧凿的技巧游刃有余,起落间木屑纷飞,造像从混沌中渐次清晰。这一过程在外人看来多少有些枯燥,但对于黄智涛而言却充满创造的愉悦,不停雕琢即是不断取舍,需要很好地掌控和决断,越接近完结心境越发澄明,恰似禅修,内心通达喜乐。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智涛对木雕过程的热爱其实远大于作品本身。
    与之前的作品一样,人的生命状态仍然是黄智涛创作和关注的主体,尤其是以艺术家本人和身边的亲友为原型的人物形象常常闪现在观者眼前。这些造型修长,肢体动作看似笔直僵硬,面无表情的“木头人”呈现出生命中特定时刻的迷惘、不安或虚空,被刻意拉长的形体更加剧了某种孤独静谧的意味。立正的姿势是黄智涛所有人物造型中最常见和最典型的,两臂紧贴身体自然下垂,双腿并拢,目视前方,宛如部队里士兵的军姿或校园中学生在体育课上排列队形时的样子。这一姿势的象征性或许会被人解读为规训与矫正在生命中留下的烙印,其实立正也是身心最简明的一种协调关系,如树木般静立于地面之上,宣告生存本身的骄傲。另外选取这一造型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实际原因,即是材料本身的限制,原木的体积对作品的大小和空间层次构成了天然界限,要想尽可能在体量上获取最大值,只能牺牲大幅度的肢体动作,简化动态。
    而从雕刻效果上看,我们可以明显发觉两种样式,一是经过静心打磨,外表光洁圆润相对“完美”的效果,另一类则刻意保留了雕刻过程中凿刻雕琢的痕迹甚至木材表面原本渲染残留的色彩,整体粗砺大器。中国传统的木雕技艺并未在黄智涛这里留下太多痕迹,无论汉唐的木偶造像或明清之后成熟的区域工艺体系,给予艺术家更多的只是精神层面的滋养。或许在黄智涛看来,有些作品可能永远无法完成,需要持续不停地减法塑形,削减冗繁方可无限接近于存在的真实与完满。

黄智涛艺术简介

1975出生于黑龙江
1998-2000  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雕塑系
1997-2003  受邀新加坡国家造币公司
2003-2004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2006  中央美术学院通道画廊《雕塑时光》作品个展(北京)
2007  新锐雕塑家艺术展(北京)
2009  四合院里雕塑6人展   GGALLERY(北京)
2011  “在奇点”环铁时代美术馆(北京)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