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 > 人物

玉雕大师陆子刚与苏州玉雕业兴衰

来源:凤凰网    编辑: Ruby     浏览量:
2019-10-15

       明代,苏州手工业进入了全盛时期,特别是苏州的制玉业,技艺精湛,佳作叠出,世称“苏琢”。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称:“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苏郡琢玉,当时已誉满全国,玉雕大师陆子刚,“名闻朝野”、“可与士大夫匹敌,”特别是他擅长雕作阴地阳文,更善镂雕、净雕,及玉嵌金银丝、镶嵌宝石等工艺,被称为“吴中绝技”。

      他的作品有盒、壶、杯、茶具、香炉、花插、发簪等,明张岱《陶庵梦记》称其“上下百年,保无敌手”,明时书画名家徐文长《咏水仙诗》,专咏陆氏制作的水仙簪,其诗云:“昆吾锋尽终难似,怨煞苏州陆子刚。”陆子刚是中国碾玉行业的技术高手,名震遐迩,后世琢玉艺人把他奉为“鼻祖”,他的作品在故宫博物馆藏有“茶晶巧作花插”、“青玉琴式盒”、“青玉合卺杯”、“青玉戏婴执壶”等,对苏州制玉业乃至全国制玉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陆子刚晚年,在苏州城外的治平寺出家为僧,且无子嗣,其玉雕技艺,被专诸巷里的玉工弟子们自发传承下来,陆子刚所擅长的“诗书画印”入玉设计与平面减地技法,成为后世玉工沿袭和传承的主要载体,子冈牌,成为了玉行四百年来长兴不衰的经典之作。

      至清初,专诸巷玉工世家以郭、姚、顾等姓氏的玉工世家最有成就,据记载:“清代玉器,继承了陆子刚为代表的明玉,做工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乾隆中期,玉器手工艺进入了全盛时期,苏州玉工最为出名,清宫造办处玉作名匠,均是出身于苏州专诸巷玉工世家。”

      清代时,苏州玉工将陆子刚奉为本业师祖,顶礼膜拜,其代表产品子冈牌,也被再次发扬光大,从“考古学”的角度,不是代表人物亲自制作的器物,均称“仿制”,所以,清代也是“仿制”子冈牌的高峰期。

      咸丰十年(1860)五月,太平军攻占苏州城时,专诸巷一带被纵火焚毁,部分家境殷实的苏州玉工世家,纷纷逃至上海、天津等地避难。去往上海的玉工居多,从而促进了上海的玉业发展,同治初年迁往上海的沈时丰、陆景延等专诸巷玉工,还在上海组建玉器公所,说明业务发展较为顺利。迁往天津的玉工继续从事玉雕业至民国时期,其中郭习彦的曾孙郭寓璞,还曾受到梁启超先生的赞誉。

      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军失败,东南经济开始复苏,出现了所谓的“同治中兴”,同治九年(1870),苏州玉工集资重修玉业公所,即周王庙,出资者达830余户。之后,苏州的玉雕业有了“苏州邦”和“南京帮”之分,光绪年间,南京帮玉工在专诸巷一旁的天库前巷建立“金陵玉业公所”,从此苏州玉工出现了“苏州邦”和“南京帮”两大派系。宣统年间,苏州玉器销量日渐减少,玉行渐趋衰落,玉工失业增多。宣统二年(1910),参加商务总会的玉器业,仅有王复兴、陈聚元等12家。

      民国时期,风云变化,社会动荡,玉器作坊纷纷倒闭,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据资料显示,民国八年(1919),苏州玉器作坊仅剩杨源记、钰源、王祥源、毛东盛4家。


【免责声明】: 凡注明 “环球文化网” 字样的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环球文化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环球文化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文化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投诉至邮箱 bj@hqwhw.com联系删除 。